无量子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物或恶之

分享到:
点击次数:1055 更新时间:2020年04月17日10:38:29 打印此页 关闭

【原文】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③;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④。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⑤。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就是翘起足,用脚尖站立。

②跨:加大步伐,想要快速行走。

③彰:明显,显著。

④长:长久。

⑤赘(zhuì):多余的。

【译文】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的。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了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可能长久。能从“道”的角度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导读】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

【解析】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自己妄为不仅多余,而且会起反效果:这里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等篇中所揭示的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道的突出表现。实际上,这种列举还可以无限延伸,因为不站在道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事物都是不懂道的表现。这里,老子用了拟人的手法,他说,对于不懂道的行为,“物”是不会喜欢的。这是因为物一直都是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因此根本不会出现不依循道的规律运行的物。如果要让物违反道的规律运行,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这就是篇中“物或恶之”的意思。凡是明白、理解道的,绝对不会去做违反道的事情。

老子还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而举出自己的看法:人们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过于对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起来的,这是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人类直立时,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的厚实、宽阔,以支撑沉重的身躯。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了,那么全身的重力都会落在脚尖上,而脚尖窄小、瘦弱,无力承担全身的重力。如果人们用脚尖直立身躯,必然会违背自然规律,这就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在“企”的行为中,包含着一种凭着个人努力以抗拒本来限制的意图。这里的“企”和“跨”,都是指那些违背自然、自高自大、拼命炫耀显示自己的人的举止行为,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同理,“跨”是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意思,也就是一条腿抬起来还没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这种走法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怎么可能实现呢?跨是为了加快速度,但是,跨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么一跨就走不了路了。

人为什么要跨着行走呢?这是情绪焦躁的表现。从这里可以知道,急于求成、焦急烦躁办不成事情。跨这一动作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人的动作和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属于不合道德的行为,所以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几句在前面的章节曾经出现过,老子为什么重复出现这几句话呢?正是为了强调不合道德的害处。这里面也隐含着老子以退为进、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曲则全”,也就是不故意去表现、张扬自己是比较明智的行为,自以为是的人是无法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的,自我炫耀是没有什么功劳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长久的。

“自伐”一般包含四层含义:一个是只把自我看作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生活的主宰;一个是只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按整个世界的意志行事;一个是只看到自己所成就的一切,而看不到整个世界为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一个是在以上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只看到自我活动之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看不到整个世界的活动之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这样一来,自我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变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是人类的通病。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但是,从道理法则上讲,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却是“余食赘行”。“余食”指的是多余的。“赘”就是瘤子。我们的身体在任何部位长出一个瘤子,那都是多余的。“物或恶之”,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然的定形,变体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长出来一个多余的附件,不但给自己增加负担,而且还令人讨厌。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呢?所以,有道之士自处的时候绝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样才算合乎道行。

由上可知,做人不可过于虚荣、张扬和妄自尊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才能做到身处闹市而抛却浮华,做一个合于道德的人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看到自我存在和自我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还要看到整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做到这点,人们才可以避免产生自高自大和自我炫耀的心理。一个能够认清整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人,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激发起对整个世界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王弼《道德经注》

物尚进则失安,故曰“企者不立”。其唯于道而论之,若郤至之行,盛馔之余也。本虽美,更可秽也。本虽有功而自伐之,故更为疣赘者也。

事物太过急于前进就要失去平稳,所以说踮脚站不久。上面种种行为对于道而言,就像是郤至的出使,是丰盛宴会后的剩饭。本质是好的,多余的却让人讨厌。本来是有功绩的却自我夸耀,正像人身上的多余的肉瘤。

苏辙《老子解》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苟以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丧失其行立者。彼其自见自是、自矜自伐者,亦若是矣。譬如饮食,适饱则已,有余则病。譬如四体,适完则已,有赘则累。

人没有不能站立行走的,但是站还没站稳就要抬起脚后跟,走路还没走好就要迈大步前进,都会使人丧失他们本来的站或走的稳定状态。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过分看重自我的人都跟这差不多。比如说饮食,吃饱就可以了,吃多了就会生病;比如我们的身体,完好就可以了,多了个赘瘤就会影响人的正常行动。

【经典译文】

在有些《道德经》版本中,本章被放在第:二十二章的前面,它们内容1互-致,语言风格类似,都是讲述“以曲求全、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指踮起脚跟想要站高,反而站立不住;迈大步-子想要快走,反而不能远行。老子通过这组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规律想要急于求成,想好高骛远是不可能成功的。现代社会中什么都追求时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固然是好事,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追逐这种时效上带来的利益反而忘记了最应该坚守的根本规则。媒体上曾报道过-一篇“某县加强工作进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盖成一座大楼”的消息。然而,这个消息却引起了很多专家的怀疑,因为人们知道,普通的建筑建设用水泥、混凝十等都是有一定硬化时间的,在达到规定强度前就进行下道工序是不符合工程规范的。后来,在使用中该楼房果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墙体裂缝过大,结构在建成后发现变形等。建设方不得不继续投入对该大楼进行休整加固,最不仅时效没有取得,反而损失了更多的资金。

“自见者不明”,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固然应该有,但这一定要有一个度。过了头的自我表现不仅不会让人称赞,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幼稚,没有深度,让人厌烦。没人喜欢一个成天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在身旁,甚至很多时候过于炫耀还会招来祸患,如老子前面所说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自是者不彰”,即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认可。被别人认可是每个人的渴望,真i E能做到无名无欲、宠辱不惊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让别人认识自己的优点,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功劳,很多人开始大肆吹捧,甚至雇佣专业团队对自己进行包装、炒作。但其实人们都明白“会叫的狗不咬人,会叫的猫不捉老鼠”,整天沉迷于自我吹捧的人,哪有时间去研究真学问,哪有时间夫做真功大。。炒来炒去,最后真正的能力还是会暴露在世人面前,最后成为一场笑话。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和前面两条的道理是~样的,就是要人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书》上说“满招损,谦得益”,《诗》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论语》中说孔子“温良恭俭让”,都是要求人们要懂得谦让之道。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德行就像余食赘肉一样,让本来有功、有能的美好的一面变得丑恶,所以说普通大众都应厌恶它们,更何况那些修道之人呢。这些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只有老子说的能致虚守静的得道之人才能做到。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反思,自己是否保持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是否曾在哪些地方骄傲白满了,每日多加省悟,才能保持不败不废。

【哲理引申】

《二国演义》中的典故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信于拈来几个,书巾的兴败存亡也都让人嗟叹不已。吕布作为小说中的第一猛将自古就毁普参半,有人说他杀父求荣是个无耻之徒,也有人说他是个没有心机的性情中人,有人认为他勇武无匹为天下英雄,有人说他只会逞匹夫之勇.....

吕布十分勇武,在并州任职,并州刺史丁原对他很亲近认其为义子。董卓入京后把持朝政,丁原征讨他,在李肃的劝谏下只布杀死丁原,投降了董卓。董卓对吕布也十分喜欢,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后来王允等人为了除掉董卓定下连环计,吕布为了貂蝉又杀死了董卓,不久在董卓部将的攻击下逃出了长安。

失去了根据地的吕布只好寄人篱下,开始他准备到占据江淮一带的袁术手袁术兵多粮足,也止准备吸收天下豪杰。但哀术对吕布却十分厌恶,因为吕布为人十分骄恣,经常纵兵抄掠,于是就拒绝了他。吕布无奈,只好向北投奔袁绍。在袁绍处,吕布帮助其对抗黑山军张燕的军队,建立了很大的功劳。有了功劳以后,他便忘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屡次恃功违反袁绍的命令,他手下的将土也不时抢劫、掠夺。目布多次向袁绍要求增加军队,袁绍不同意,并厂始怀疑吕布,派甲土暗中要除掉他,吕布只好逃离袁绍的地益。

曹操征伐陶谦,兖州守将陈宫、张邈听说吕布是个英雄,就背叛了曹操,迎接吕布占据兖州大部分地区。但曹操是个强劲的对手,经过长期混战,吕布被击败,不得不带领部下逃亡徐州。刘备对吕布十分恭敬,收纳了他。吕布见状又忘乎所以,以致称呼刘备为贤弟,惹得刘备手下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后来吕布趁刘备出征袁绍,袭击了徐州,虽然与刘备暂时言和,却也结下了仇怨。

曹操前来讨伐,陈宫闻曹兵至近,于是献计说:“现在曹兵远来十分困乏,我们应该速战速决,不应该让敌人得到休整。”没想到吕布自负地说:“我单骑即可纵横天下,何愁曹操!让他下寨吧,以后我亲自擒住曹操。”后来曹操兵败一阵,吕布对自己的勇武更加自信,陈宫建言加强防守西寨,吕布仅是高傲地回答:“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后来西寨果然被曹操偷袭。

吕布屡次被曹操击败,不得不困守徐州城,然而此时他还是自以为天下无敌,骄傲不听劝谏,最后被手下部将捆绑起来献给了曹操。被俘后,吕布向曹操乞降,看到了座上的刘备。此时,吕布头脑里想的尽是“辕门射戟”这些对刘备的恩惠,完全忘了自己忘恩负义夺取刘备根据地的事儿。于是对刘备说:“您不记得辕门射戟的事儿了吗?”刘备本来就对其厌恶至极,见此时他还只记得自己给别人的恩惠,而不记得自己的过错,就立刻向曹操进言,提醒他丁原、董卓的往事,借曹操之手将其杀掉了。

吕布虽然勇猛无比,却完全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为了高官重宝不惜杀死自己的两任义父,还屡次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虽然得到了一时的利益,却丧失了在世上立足的根本,那就是“仁义”,以至于没人再敢相信他,无论到哪儿人人都会提防着他。这样的行为正是老子所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再者他总是夸耀自己的勇武,将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听不进他人的正确建议,还总将自己对别人的恩惠放在嘴边,最后终于招致了杀身之祸。所以说,不论人有何等才能、如何勇武,“自见”、“自彰”、“自伐”、“自矜”都是会招致祸患的。

上一条:无量子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下一条:无量子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